kaiyun登录入口登录歼35是以美国F35作为首要假想敌的双发隐形舰载机,以中型机的机体实现了重型舰载机的作战性能。
卫星图显示,歼35长约17.5米,宽约13.4米,比F-35C的15.1米长、13.1米宽大不少。尽管歼35与F-35C采用的都是相似的翼型,但是两者的设计定位不同,F-35C的展弦比更大,这也就造成了歼35尽管看起来更大,但它们的翼面积几乎一致。再比较一下长宽比,歼35的长宽比是1.35,而F-35C是1.19,F35A/B则是1.46。歼35与F22的翼型也类似,长宽比也十分接近,F22长18.9米,宽13.56米,长宽比是1.39。长宽比与战机的最大速度密切相关,歼35最大速度可达2.2马赫,F22极速为2.25马赫,而F35极速则仅为1.6马赫。
歼35可以进行1.6马赫的超音速巡航与机动。F22的超音速巡航速度为1.82马赫,其空重19.7吨,最大内油8吨,内置弹舱负载为2.2吨,外挂负载6.8吨,其发动机F119的军用推力约10.7吨,最大推力15.9吨,F22进行超音速巡航的重量不超过29吨。歼35的涡扇19改进型最大推力12吨,军用推力推测为8吨,歼35的空重估计约15吨,内置满弹舱6枚霹雳15仅1.38吨,歼35超音速巡航的最大重量推算约为21.6吨,一半燃油5吨时即可进行超音速巡航。
F35为了兼容垂直起降而采用了不匹配的单台大涵道比大推力的F135发动机,难以进行超音速巡航和机动。最近F135的推力已经升级到22.88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称F35具备非严格标准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即先打开加力,以1.6马赫的最大速度冲刺,然后关闭加力,维持1.2马赫的速度可以飞行341公里,强行超音速飞行的航程仅为最大航程的15%,仅能飞行不到14分钟。
受机体空间制约,歼35和F35一样没有装备侧弹舱。侧弹舱空间利用率本来就很低,两个侧弹舱占了弹舱三分之一的体积,却只能挂两枚格斗弹,还有很占地方的作动机构。我们知道,格斗弹不能采用中距空空导弹的抛射发射,为确保战机可在任何姿态都能顺利发射,格斗弹必须使用导轨发射。如果在主弹舱进行导轨发射,那导弹尾焰会灼烧舱内其他导弹和管线,所以只能在侧弹仓把格斗弹隔离起来,不能置于主弹舱。所以,目前歼35和F35的主弹舱都没有配置格斗弹。
歼35采用的是与歼20类似的一体化弹舱,可容纳下6枚折叠翼的霹雳15。歼35主要作战方式是基于隐身和强态势感知优势的中距空战,而第五代中距空空导弹具备大离轴/全向攻击能力,配合EODAS全向感知能力,拥有比格斗弹更大的全向攻击包线,完全可以实施近距攻击。
F35的主弹舱分立设置在机腹两侧进气口的下方,这两个弹舱可兼容大尺寸的对地攻击武器,但是空空导弹挂载能力不足,单个弹舱只能挂载两枚AIM120导弹,单架飞机的挂载量为4枚。
态势感知方面,歼35综合了先进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分布式光电和电磁测向天线等一系列传感器。雷达采用与歼20类似的三面阵雷达,可以弥补传统火控雷达主阵面的搜索盲区,装备侧视阵列雷达后,雷达的搜索角度就可以从±90°扩大至±160°~±180°,态势感知能力自然更强。除了具备搜寻跟踪锁定能力,还具备有源干扰、无源电子防御能力,能自动匹配对敌方防空雷达频段进行干扰,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等电子战功能。普通机载相控阵雷达对0.01平方米RCS目标发现距离仅为30~60公里,但是依托我军成熟的体系化反隐形预警网络的目标指示,歼35的雷达可以用凝视模式/针状波束在较窄的方位角上针对性进行扫描,对隐身目标至少有100公里以上的探测距离,在中国近海不依赖预警机可以发起中距空中打击。
F35同样配置了先进的光电与有源相控阵雷达,配装了4π空间感知的分布式孔径系统和隐蔽高速的通讯系统,具有着优异的数据融合与态势感知能力。其配备的AN/ASQ-239电子战/对抗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综合化水平最高的电子战系统,对射频信号被动接收的有效作用范围可达480公里。通过机间数据链,F35具备多机协同辐射源定位能力,可在约217公里的距离上对信号源进行定位,在中高威胁区域4架F35组网可部分替代传统预警机。
F35天生有着优秀的多任务能力,但却并不被认为是高威胁、强对抗环境下纯正专用型的空优战斗机。就目前演习的超视距战果来看,隐形和信息系统的非对称优势造成的高维打击,使得F35面对非隐身战机不太可能暴露超音速巡航和机动性的问题。美军视F35为其联合作战、多域作战的关键节点。F35战机的大量部署,对塑造未来空战场态势将产生深远影响。
美军认为中国的歼35是一架“双发版的F35”,不过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歼35更像一架“隐身版雄猫”或者舰载版猛禽。歼35不仅需要面对 F/A-18E/F与F-35C,还须对抗携带远程反舰导弹的重型陆基隐形轰炸机,作战对手和场景远比冷战高峰时期的美国海军更为恶劣。大国对抗条件下,基于舰队防空战斗机的典型任务剖面,歼35能够充分发挥电磁弹射器的优势,满油、满弹舱起飞进行CAP防空巡逻,在距航母650公里处巡逻待机90分钟,发现敌情后以1.6马赫超巡180公里接敌,完成任务后返航途中进行空中加油,然后完成着舰。当然,歼35更能够为航母编队提供1000公里以上的空中打击能力。
歼35与空警600服役之时,将与航电大幅度升级、装备最大推力13.5吨的涡扇10B发动机的歼15T,舰载电子战机歼15D共同补齐中国海军航母打击群的制空短板,对美国的制海权构成严重挑战。
众所周知,作为制海能力最强且远程力量投射最有效的舰种,航空母舰在美国海军的作战体系中一直占据核心地位。舰载机作为航母编队最主要的矛与盾,其作战能力直接决定了航母战斗群能否实现战术目标和战略意图,是航母编队作战的核心力量。二战以来,传统的“海权”论已被“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所替代,作战需求和作战任务的扩展不断驱动舰载机发展和完善。
比如越南战争后,苏联构建了图-22M“逆火”,米格25“狐蝠”以及苏24“击剑手”+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为标志的空、海、潜三维反航母战术,可以有效反制美军航母。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美苏爆发地中海对峙,美军首次全球范围开启了“战备状态”,在该地部署了“肯尼迪”号、“罗斯福”号和“独立”号3个航母战斗群,以及2艘两栖攻击舰等60艘先进的作战舰艇,而且北约成员国控制了两个进入地中海的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但苏联地中海分舰队依旧挺进堪称”北约内湖“的地中海,并实施了高强度反航母演习,整个演习期间,苏联舰艇都确保所有的美军舰艇都在各种反舰导弹的射程之内,成功逼退了实力占优的美军第六舰队的航母战斗群。相比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的毫无作为,苏联海军进步神速。正如曾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朱姆沃尔特所言:“如果美国在1970年以后的任何一年中不得不同苏联开战,我们将输掉战争,因为美国海军取胜的概率已经降至35%以下。”
于是,美海军希望通过增加舰载机联队防空能力,并构建航母编队外部巡逻圈的方式来应对苏联反舰威胁。依据这种作战思想发展了F14“雄猫”变后掠翼超声速战斗机,F14同时拥有强大的长程超视距攻击能力及极佳的近战能力,通过装备探测距离超过160公里的AWG9雷达,以及重达460公斤、射程200公里的AIM-54远距空空导弹,能够同时与24个目标交战。F14的三胴机体减少了气动阻力、可变后掠翼优化了在任何环境下的升阻比、加上扁平机体产生相当的额外升力,F-14的敏捷性远比预期为佳。最大起飞重量达33.7吨,最大燃油量7.35吨,载弹量6.5吨,作战半径为926公里,最大速度2.35马赫,但是翼载荷却大大降低到每平方米214.8公斤,甚至小于轻型战斗机,30吨级的重型战机实际上是个“灵活的胖子”,在各个速度包线上都有不错的机动性能,大幅提高了航母编队的制空能力。
F14有着清晰的假想敌,定位非常成功,在多次与苏联的对抗中,成功解除了苏联超音速轰炸机的威胁。但是与美国炫耀的F14的闪亮形象相反,F14实际上是飞行员的噩梦。其使用的TF-30发动机是最大的败笔,TF-30是继承自F-111B轰炸机的发动机,容易发生压缩机失速故障。1980年代的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莱曼对美国国会直接坦言,TF30与F14的组合“可能是美国多年来遇到的最严重的发动机和机身不匹配情况”。在所有F14事故中, 28%归因于发动机,占了将近3成,F14总共制造了712架,居然坠毁了135架,坠毁率接近20%,美军给F14送外号“寡妇制造者”。F14复杂的后掠翼结构大幅增加了空重、复杂度、造价和后勤维护难度,F14空重高达20吨,带导弹着舰余地很小,意味着没有发射的单价超过100万美金的不死鸟导弹在着舰前必须丢弃。19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在天上维持CAP巡逻的F14居然有1/3雷达是坏的,遇到苏联的轰炸机还得呼叫“大黄蜂”来救场。
80年代,美海军部署了更具多用途特征的F/A-18A/B“大黄蜂”攻击战斗机,取代了功能单一的A-7攻击机,不过这一时期对防空能力的强调,相对削弱了舰载机联队的联合打击能力,使得航母一定程度上落入海军历史学家诺曼·弗里德曼所述的“自生自存”悖论,即“航母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保护自己”。
不同于美军“立足两洲、控制两洋、主导世界”的全球战略,前苏联强调依靠核武器来应对大国竞争,因此在航母的发展上重视程度不高。赫鲁晓夫甚至曾表示“航空母舰是海上的活棺材”。直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苏联核潜艇被美军逼出水面,苏联才意识到航母的重要性,并将护航核潜艇作为航母的主要任务。1970年代中期,雅克38垂直起降飞机作为苏军首型舰载固定翼战斗机开始服役,但相对于同期的F14,雅克38在各方面均处于较大劣势。随着更大吨位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母的研制,具有更大起飞重量、更大航程的苏33舰载机开始服役。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海军独孤求败,航母编队严峻的防空形势消失了。美海军转向科贝特传统理论,以力量投送和对陆打击为重点,推进“由海向陆”作战,对航母的定位从大洋对抗核心平台转变为对陆纵深打击作战基地,舰载机更要求多任务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海湾战争中的F14编队除了在波斯湾百无聊赖地巡逻就再无作用,于是F14, NATF-22和A12这类重型舰载机成了没有存在必要的奢侈品, 打击三流国家的沿海和浅进纵深目标, 大黄蜂就足够了。随着2006年最后一架F14被销毁,F/A-18E/F完全替代了F14,美舰载机联队已经转变为相对短程的截击机+攻击机的组合的多用途战斗机,用于应对非对称作战对手。
比如2001年美军在阿富汗发起“持久自由”行动时,在战争的前三个月,舰载战斗机承担了美军75%的攻击架次和50%的弹药投送。但是必须注意到,把载弹量及航程一并考虑的线%。当时攻击阿富汗境内目标要飞行1328公里,F14D携带四枚907公斤的激光制导炸弹、两枚不死鸟及两枚响尾蛇导弹、675发20毫米及两个外挂油箱,航程达805公里,只需空中加油一次就足以完成攻击阿富汗的任务。而F/A-18E/F即使在对地武器减半的情况下航程也只有563公里,要空中加油两次才能完成攻击任务,而且要两架次F/A-18E/F才能完成一架次F14投放的弹药量,综合成本并不低,战术配合的复杂度也更高,所以重型舰载机看起来还是更好的选择。
2010年,F-35C舰载机首飞成功,其从设计之初就将隐身、杀伤力、经济可承受性等作为设计约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现役的重型隐身舰载战斗机。2013年7月,X-47B无人技术验证机在“布什”号航母上实现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标志着舰载机步入有人/无人混合时代。自1980年代末以后,美军研制的所有高威胁环境下的作战飞机基本都具有隐身能力或特征。正如美国空军参谋长梅瑞尔·麦克匹克在1991年所说,“我很难想象未来空军会买一型没有隐身特征的飞机”。
进入隐身时代以来,美海军实现F-35C与F/A-18E/F的搭配使用,F-35C重点承担前出进攻性制空、防空压制和纵深打击任务,F/A-18E/F重点承担舰队防空任务。同时美军把中国视为最重大的地缘威胁,不余遗力的把F35作为围堵中国的重要筹码。
目前在中国周边,韩国已经部署40架F35A,计划增购20架;日本已经部署105架F35A,2024年将完成42架F35B部署,澳大利亚部署72架F35A;甚至弹丸之地新加坡也将在2026年前完成8架F35A和12架F35B的部署。再加上美国空军已经将嘉手纳空军基地的48架老旧的F-15C/D战机撤离,取而代之的是在该基地轮换部署20多架F35A、F22和F-15EX战机。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还驳斥了有关嘉手纳太靠近中国易受攻击而战术价值减弱的说法。他强调,作为美军在远东最大的空军基地,嘉手纳基地对于作出迅速反应“更具重要性”。当然他也指出:“我们灵活部署的理念和战略将战机分散部署在嘉手纳基地以外的地方”。所以,美军正在花费1.2亿美金重建第二岛链上杂草重生的天宁岛机场,该机场在二战时拥有4条2550米长的跑道,美军B-29超级堡垒轰炸机从这里起飞对日本投下了。美海军陆战队在日本岩国基地常驻有30多架F35B,在韩国西海岸的群山空军基地部署多架来自美军埃尔森空军基地第354空军联队356战斗机中队的F35A,在关岛从2010年就开始部署F35A。美国仍在积极寻求其他亚洲国家采购F35,以增强这道“闪电之墙”的厚度,特别是对遏制中国南海很重要的东南亚国家。
为了保证F35的战备率,F35在亚洲的维保中心已建成,位于日本爱媛县的三菱重工小牧南工厂负责F35机体维保,IHI公司的瑞穗工厂可进行F135发动机的维保,3至5天可实现一个F35中队的分批快速维修。
在2024年,美国很可能在西太平洋部署5艘航空母舰。2月初,美国林肯号航母离开加州圣迭戈母港驶往西太平洋。另外,卡尔·文森号和罗斯福号航母近日分别进驻关岛和夏威夷,预计在西太平洋停留至4月和7月。华盛顿号航母也将部署西太平洋,在日本横须贺驻防,以取代今年准备返回美国整修的里根号航母。第5艘航母预计很可能是尼米兹号。为了保障5艘航母常态化的持久运行,除了美国在海外唯一的航母基地日本横须贺,以及正在扩建的关岛阿普拉军港和阿加尼亚基地外,最有可能的候选后勤据点是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以及位于印度洋中部的迪戈加西亚岛。
航母具体部署策略上,在台海方向,美军将部署第1个航母打击群在台海外围,专注应对台海周边和南海北部局势。在朝鲜方向,安排第2个航母打击群于日本群岛外围,关注朝鲜半岛局势,同时能迅速支援台海方向突发事态。在南海方向,部署第3个航母打击群在菲律宾或新加坡附近,靠近南海南部与中部,提高对南海局势的应对效率,同时具有快速反应到台海和朝鲜方向的能力。第4个航母打击群作为备援之用,部署在菲律宾与关岛之间的海域,能机动协同并平衡对台海、南海和朝鲜半岛的应对需求。第5个航母打击群负责监控中国海上战略通道,从南海外缘到马六甲海峡,再到北印度洋。
发生重大战略冲突的极限状态下,美国海军从1艘航母可出动多达50架F-35C,5个航母战斗群合计约250多架F-35C,加上美军和盟国部署的F35A和F35B,合计超过700架F35对中国进行合围。要知道,当双方战斗机处于同代对抗时,数量优势对空战的影响极为明显。比如二战时的1942年,德军与美军的空战损失比大致为1∶1,考虑到德军飞行员的战场经验优势,这是一个能让美军接受的损失比。受益于美军强大的工业产能优势,1944年美军的空战飞机架数优势与德军相比增加到了6∶1,德军与美军的空战损失比也跃升到了6.8∶1。2009年美军还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红旗军演中的训练数据,也得出一样的结论,甚至随着交战飞机之间的协同程度的不断提高,数量优势对交战结果的影响还将继续增加。
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为积极防御型制海方式,利用了有利的地缘条件,在海防区建立了无缝隙的一体化ISR体系,大力发展针对敌航母等高价值作战目标的“不对称”武器,能够遂行大于1000公里的“超视距”作战,采用饱和甚至超饱和式攻击,以突破敌防空反导体系,以实现“首战必歼”的目标。一旦中国和潜在对手在西太平洋任一地区发生战略冲突时,中国有能力同时击沉或者击溃五个或者以上的航母战斗群。“以陆制海”,甚至“以天制海”,固然可以有效破坏美军对西太平海域的制海权,但是航母+舰载机大型海上作战平台,才是制海能力最强且远程力量投射最有效的,亦能实现更加灵活多样、高效可靠的“以空制海”,达成“全域制海”,解放军才能获得西太平洋海上作战的绝对主动权。
就海上作战空间而言,紧盯台海及南海,以及拒止远至第二岛链的太平洋海域和迪戈加西亚的印度洋海域的美军,是人民海军航母打击群的基本战略需求,绝非二战期间的日本海军深入太平洋与美军进行所谓的航母海上决战。另外我军航母数量长期处于弱势,必须将舰载机的能力聚焦于对空作战和信息化作战任务,取得制空权后,对海反舰打击主要依靠055驱逐舰为核心的水面舰艇,所以要优先发展歼35和歼15这样的重型舰载战斗机,以应对周边几百架F35构筑的围堵中国的“闪电之墙”。
战时,在首轮打击中,第一岛链的敌方机场、军港、雷达和各种导弹阵地将遭受持续打击和压制,第一岛链上的任何东西,尤其是嘉手纳空军基地,都无法在与中国的冲突中生存下来。陆基的F22和F35A能起飞迎战的概率甚低。在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拒止下,美军航母要后撤到距离中国沿岸1800公里以外才能安全感。中国的航母编队还将前出海岸500~800公里左右进行部署,在沿岸的陆基米波预警雷达、隐形战机、轰炸机、预警机、加油机、电子对抗机和反潜机等的体系掩护下,可以保证对航母的严密的防御掩护。前出的055驱逐舰+鹰击21D将迫使美军航母进一步后撤到距离中国海岸2200~2500公里以外。而中国航母战斗群则可以在第一岛链内机动,陆基的歼20作战能力明显优于F35,作战半径高达2000公里,但考虑需要长途奔袭和空中加油才能对美军航母进行有效打击,面对美军这样的对手无法达成隐蔽攻击。而歼35则依托航母海上平台,利用隐身高速大航程的优势,在体系支撑下可以更快速更隐蔽开展空中攻势。
该阶段空中作战体系中最大的薄弱环节就是脆弱的支援飞机,支援飞机必须从战争的第一天起参与所有作战行动,这使其成为我方对空作战最有价值的目标,而预警机更是优先级最高的打击目标。
发起攻势前,空警600和护航的歼35先升空,面对主威胁轴前出200公里左右进入巡逻阵位。接着携带霹雳15的歼35升空充当前锋,舰载电子战机歼15D以及携带霹雳17的歼15也陆续升空,隐形战机编队和非隐身战机编队拉开100~200公里,扑向美军航母编队。
美军的E-2D先进鹰眼预警机由F35护航,巡逻阵位同样前置于航母200至300公里。E-2D采用UHF波段长波雷达。对RCS为3~5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可达500公里,集成了红外搜索与无源探测系统,显著提高了对隐形目标的发现能力。UHF波段是频率在300M赫兹至1G赫兹的长波段电磁波,波长在10厘米至1米之间。隐身战斗机都是将更高频率的Ka、Ku、X、C和部分S波段的电磁波作为优化目标。飞机身上的某些部件与某个波长是有谐振效应的,比如垂直尾翼的翼尖部分,短于某个波长的八分之一时,全方位谐振效应就会引起一种被称为“步进变化”的现象,会显著增大飞机的RCS数值。因此,尺寸小的隐身战机受尺寸限制,不可能敷上一层两英尺厚的吸波材料来避免电磁波谐振。只有尺寸巨大的隐形轰炸机,可以从尺寸上达到对UHF波段不引起谐振的要求,这也是第六代隐形战机普遍采取了无尾翼设计的原因之一。
E-2D还可以通过Link-16数据链,控制F-35C或F/A-18E/F发射的AIM-120导弹飞向隐形目标,或控制由宙斯盾舰发射射程400公里的标准6导弹,大大提高标准6导弹的战斗力。
但是歼35大量采用超材料实现隐身,不同于F35的隐身涂层。超材料包裹隐身目标,控制电磁波的绕射,既没有散射波的产生,也没有由于吸收而导致的电磁波“阴影”,从而实现完美隐身。电磁超材料隐身技术能够轻易覆盖1~18G赫兹频段,也就是军用雷达常用频段,甚至可以覆盖更宽的范围。同时,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的隐身超材料具有较高的几何自由度和尺寸精度,从而可以为战机提供复杂的隐身结构件。因为超材料与传统隐身涂层完全不同的隐身机理,所以E-2D很难稳定探测和跟踪歼35。
而中国空警600和空警500一样,采用了比普通相控阵更前沿的新体制数字阵雷达。传统的相控阵雷达,是依靠移相器、衰减器和微波合成网络来实现波束在空间扫描,其本质还是一种在模拟域的基于射频器件和馈电网络构建的运算处理方式。而数字阵雷达采取的是在数字域实现幅相加权,即数字波束形成,对每个收发通道的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了发射波形产生和接收信号处理的全数字化,每个通道发射以及接收波形所需要的幅度相位数据等参数都是可以单独控制,波束的形成更灵活准确。空警600支持S波段和UHF双波段雷达,可探测680公里范围内各式目标,对F22及F35这类传统隐身涂层的目标依然有不错的探测效果。
另外可空中加油的空警500A航程高达5700公里,飞至距离海岸1500公里的第一岛链处仍有2700公里的巡逻航程,可凭借大机体大功率长滞空的优势,协助空警600一起寻歼美军F35。空警500在全球率先使用了数字阵列雷达,也是全球现役预警机中唯一使用数字阵列雷达的机型,采用S/L波段的扫描效率更高的专注扇区模式。对于反隐形效果很好的L波段,数字阵列体制可有效降低L波段的功耗大、杂波高、目标识别正确低的问题。
在多架空警500A和空警600组网预警模式下,不同频段的多部预警雷达分别位于不同空域,能够探测到来袭目标的不同侧面,从而更容易探测隐形目标。例如F-22的RCS为0.01平方米,指的是飞机的鼻锥方向,即雷达波垂直于机头方向入射时;如果雷达波照射在飞机侧面或尾后方向,RCS会增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当目标的RCS达到0.5平方米,探测距离就能够增加2.66倍。
除此之外,陆基大型的运9通信干扰机和运9G电子干扰机,在防区外的安全阵位上可以实施多方位、大纵深、宽正面、大功率电子干扰,其效果大大超过美军的随队支援舰载电子战机“咆哮者”。运9G电子干扰机已拥有能够对有源相控阵雷达进行干扰的装置,能将集聚巨大能量的干扰波定向投送给目标雷达,使之产生“烧穿效应”,还能以“分时多任务”方式同时干扰多个方向上的雷达,从而大幅度降低美军E-2D雷达的效能,致盲美军预警体系。
此时歼35和歼15D已经深入到距离E-2D约200公里处,E-2D尚无法探测到歼35,而歼15D的电磁干扰作用距离达200公里,已经可以抵近对E-2D进行有效干扰,相比之下,美军的“咆哮者”受限于机体的发电功率,电磁干扰作用距离仅为160公里。
歼15此时也突防到距离E-2D预警机400公里处,为了不暴露歼35,由歼15发起第一波次攻击。歼15打开加力爬升并加速到2.4马赫,高抛发射霹雳17远程空空导弹。霹雳17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第一脉冲发动机先工作,导弹以给定的爬升角开始爬升,爬升至25~30千米的高空,空气极为稀薄,导弹可以进行长距离无动力飞行,并通过预警机进行中继制导修正弹道。接近E-2D预警机时,第二脉冲发动机开始工作,霹雳17导弹二次加速,能够维持高G机动。基于双脉冲推进技术和爬高弹道,加上歼15的高速抛射,极大提升了导弹的动力射程,极大拓展了不可逃逸区,霹雳17对E-2D预警机可以一剑封喉。
一般的空军根本经不起预警机被击落的风险,美军的解决办法是将预警节点分散,F35可以实现分布式雷达组网,即多台雷达在同一个时域下工作,每台雷达都能接收和处理其他雷达发射的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通过数据链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虚拟雷达,以此弥补F35机载雷达功率的不足。根据美国空军的报告,4架F35的雷达组网,其区域预警能力就能与E-2D预警机相当,而且即使某架F35被击落,联队中其他的战机也可以迅速补位。
F35的组网预警对非隐身战机是有效的,但面对歼35这样的隐形目标几乎是形同虚设。在超音速巡航迎敌状态下的歼35,能够从容占据最佳发射阵位,在距离一架F35约150公里处,开始进一步加速到2.2马赫极速,高抛发射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在信息机动时代,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大稳盘机动仍然极为重要,在中远距空战中赋予了歼35无与伦比的攻击赋能、防御脱离和攻防转换优势,实现了物理域上对F35的碾压。在预警机的中继制导下,极高的初速和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也极大拓展了霹雳15的不可逃逸区。
F35装备了全球最先进的AN/ASQ-239电子战系统和AN/ALE-70拖曳主动诱饵系统,在高危地区作战时,F-35用光纤将AN/ALE-70拖曳式雷达诱饵释放出来,并保持在机尾后面约100米的距离上,对有威胁的导弹雷达进行干扰压制,使其无法锁定母机,或者是使已锁定的雷达脱锁而丢失目标。当这两个手段失效时,AN/ALE-70拖曳式雷达诱饵则会通过模拟母机雷达信号特征等方式,主动引诱导弹击中自己。在科索沃战争期间,这套诱饵系统ALE-50多次成功诱骗萨姆6导弹,美军飞行员给这套诱饵取了一个绰号:“小老弟”。不过霹雳15可以完全由预警机引导攻击,F35甚至收不到锁定警告就被击落了。即使F35收到E-2D的导弹袭击警告而打开加力进行机动规避,燃油消耗瞬间增加40倍,根本没有能量面对第二发霹雳15。
击落一架F35足以让其他F35风声鹤唳,纷纷加速做战术机动,耗油量大增,很大概率需要加油机才能返航着舰。战斗机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时,耗油经常超过预估,海湾战争中美军加油机屡次深入伊拉克领空救援即将断油的战斗机,这在面对与美军同级别的大国武装力量时完全不可想象。不论是通过伙伴加油,还是被波音称为“能改变未来空中力量”的隐形加油机MQ-25,其加油轨道都将过度靠前,加油状态下战机十分脆弱且隐形被破坏,极易被我预警机探测,甚至被歼35的机载雷达直接探测。虽然每次加油时间可以短至6~8分钟,但是平均速度达4马赫的霹雳17飞行400公里仅需要不到5分钟,从歼35发射霹雳15,飞行200公里更是只需要2.5分钟。
没有预警机和加油机,再多的F35都将成为歼35的“西太平洋猎火鸡”,歼20也将远程奔袭加入狩猎。失去制空权的美军航母要么后撤,要么面临各种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
毫无疑问,数十年来,美军在空战理论、战机研发和空战实践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已率先完成由能量机动制胜向信息机动制胜的空战能力转变。面对中国的挑战,美军进一步提出了“分布式杀伤”理论,试图改变新作战体系下的制目标权和杀伤链的作战模式。但事实上,自从80年代后,美军从来没有进行过一场军事大国间势均力敌的空战,导致其海军和空军的战略摇摆不定。
面对美军这样强悍的对手,解放军一直执着于强调战机的高推重比、低翼载荷、优秀的高亚音速机动性能,和极高的升限与最大速度,同时在信息域的雷达性能倍数提升,在物理域的导弹射程倍数拓展上进行不懈努力,使空战真正进入了超视距,充分实践了“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命中”这一信息机动时代的制胜机理,迅速提升“以空制海“的体系化作战能力kaiyun登录入口登录,并将进一步塑造陆海空一体化的未来海战模式。